候診的時候做什麼? 推薦以下事項

在診間外等候看醫生時,你通常會做些什麼事呢? 以前大部分的人候診不外乎發呆,或和身邊陪同前往的人聊天,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候診區放眼望去,大部分人都在低頭滑手機……。



1. 複習預先寫好要跟醫生說的小抄

如同前面寫過的文章為什麼看醫生總是等很久,輪到自己卻覺得醫生看診很快? 所言,進診間見到醫生,和醫生說話的時間基本上不會超過3分鐘,所以把握時間講重點真的很重要,事先想好要說什麼也比較不容易忘記。



2. 閱讀

這兩年在各大醫院候診的日子,我看了100多本的書,各種主題的書都看,但未免看得太入神而錯過看診號碼,推薦選擇不需要專心閱讀或抄筆記的書籍類別,如:短篇小說散文、傳記類、特定類別的工具書……會比較容易在突然被叫到號碼的時候告一段落。



3. 和人聊天

來看同一位醫生的病患們,基本上是跟自己差不多病況或者更嚴重久病多年,假如你才剛要接受這位醫生的治療,聽聽其他人對這位醫生的評價與治療過程的經驗,都可以讓自己更清楚知道後續病程的可能發展。


記得前年車禍脊椎剛受傷接受中醫傷科治療的時候,在候診區遇到一個阿姨主動和我搭話,正好她受傷的部位跟我差不多,可是當初她受傷沒有及時就醫,拖了好幾年變成嚴重舊疾,每天痛到不能忍了才開始治療,阿姨說我剛受傷就趕快來治療是對的,她在接受這位醫師半年的治療之下才漸漸感到好轉,她很後悔沒有早點開始看醫生。



聽完她的故事,當時剛受傷還期待自己3個月或6個月就能復原的我,慢慢的也釋懷,了解這將會是一場長期抗戰,慶幸有及早開始就醫治療。



4. 聽Podcast

醫院候診區多半很安靜,聽Podcast吸收知識,或者聊天型的節目聽聽最近社會上流行什麼發生什麼事,Podcast其實就像有聲書,是作者將經驗與知識集結濃縮成一集又一集的精華,除了視覺上的閱讀學習,透過聲音學習也能啟發大腦不同的認知區塊。



除了以上這些選項,什麼都不做靜靜觀察周圍的人也不錯,曾經看過在診間外爭遺產的子女,也看過焦慮的媽媽帶著自責與不捨的心陪天生肢體障礙的小孩做物理治療,頭髮花白的老爺爺每週開車載著老奶奶從外縣市來台北治療,老奶奶接受治療後傷口疼痛發脾氣,老爺爺總會拿出老奶奶喜歡吃的食物哄她,說等等到車上就可以吃了。


印象最深的是看過某病人被醫生大聲斥責轟出診間,並且醫生要那位病人從今以後不要再來掛他的診……醫生在診間裡看盡人生百態,身為病人的我們在候診區也能看到許多奇聞趣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