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是專業,不是服務業

如果你有在國外生活過的經驗,相信除了台灣熱呼呼各式各樣的食物會讓你懷念,當身處異鄉身體感到不適的時候,想起台灣方便又專業的醫療,心中不免百感交集,我們日常生活中享受的方便背後,往往有一群人不辭辛勞的付出,只是我們不常看見或選擇視而不見。


回想剛到德國生活沒多久就感冒發燒了,下著雪的六月,氣候異常,雖然身為外國人有投保當地規定的醫療相關保險,但也不是嚴重到需要去大醫院的地步,於是去了藥局勉強擠出了幾個德文單字再配上肢體動作的情境表演(發燒、咳嗽、喉嚨痛),也順利買到了一瓶30ml玻璃瓶裝的藍色液體,看起來就像漱口水,要價新台幣1200左右,一次喝10ml只能喝三次,非常昂貴……。不記得自己當時怎麼走完一圈又一圈的旋轉樓梯,爬回位於七層樓的閣樓房間,但記得喝下一口藍色液體看了一眼天窗外的星星,再次睜開眼已是隔天中午了。其實我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喝了什麼也不知道副作用如何,至少喝完病也差不多好了,讚嘆德國不愧是製藥大國,也或許我只是一時好運。


回到台灣後,看到更加嚴重的藥物濫用、過度與不必要的醫療,以及健保制度對於醫護人員的不友善,心裡不免擔心也許不久後的將來,越來越少醫護人員願意繼續從事救護工作;而越來越多健保不給付轉往自費的品項,往後窮人真的沒有生病的權利,這些都將成為所有人必須一起承擔的嚴重社會問題。



除了定時繳納健保費以及在推動健保修法的時候默默支持,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的就是從自身開始減少對醫療體系的浪費,這次COVID-19疫情的席捲,相信很多人已深深體會到,原本在台灣習以為常的方便又便宜的醫療資源,變得不如以往「便利」,非必要不去大醫院,落實醫療分級,在醫護人員為你治療的時候,換個角度體諒他們的情緒與疲累,長時間提供高強度的醫療品質已經很累了,你也不是在娛樂場所,大家不用互相陪笑,但也不需臭臉相待。

留言

熱門文章